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四

朴胜华:女,广东广州医院,中医科/中医药防治糖脂代谢病,副主任医师。

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治糖脂代谢病,同时对其他临床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如肾病、胃肠病、咳嗽、腰腿痛;月经不调、痛经;小儿咳嗽、消化不良等)的中医药防治也有较好疗效。

社会任职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痛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疗专长

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治糖脂代谢病,同时对其他临床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如肾病、胃肠病、咳嗽、腰腿痛;月经不调、痛经;小儿咳嗽、消化不良等)的中医药防治也有较好疗效。

从医经历

中医内科博士,医院中医内科博士后出站,先后在黑龙江中医院、医院、广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活动。

科研与获奖

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共5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五、第六);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五)

从事中医工作20余年,先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栗德林教授(硕士、博士导师)、全国知名中医、中西结合贤病专家、医院全国肾病重点专科主任杨寬芝教授(博士后导师),现在广东药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广东省代谢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郭姣教授团队。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10年。秉承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妇、儿科疾病,尤其对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经验丰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等各项课題共6项,发表论文近30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具体学术思想如下:

1.辨证论治,病证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也是医生临床诊病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辨证准确,才有处方用药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疾病谱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据主导地位,疾病日趋复杂化,很多疾病属现代疾病,在中医经典医集中尚无相关记载,也很难去一一对应。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辨证基础上,更要辨病,尤其是对一些现代疾病,更要了解其医理,病证结合,才能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其病程和预后有一个相对准确合理的判断。如对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中的2型糖尿病,该病多并发或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对这样个复杂疾病,就需要在传统辨证基础上,对疾病有一个全面认识,找出其核心病理,对应中医的关键病机而选方用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弥补现代医学单病单治(血脂高降脂、血糖高降糖、血压高降压),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且存在副作用的弊端。这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将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中医学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据古而不泥古,病证结合,将其发扬光大。

2.三因制宜,注重调理脾胃

“三因制宜”为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一思想和理论融合了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既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照顾到了每个个体的差异。据此才有了四季养生、中医体质学说、“同气相求”理论等,一直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脾胃为后天之本,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潮湿环境或贪凉饮冷等不良生活习惯对其影响较大。脾主运化、脾主四肢肌肉、脾主统血等,从而中医脾胃疾病会出现疲倦乏力、大便溏薄、头晕、四肢沉重、崩漏、便血等众多的临床表现。结合岭南地区的特点,天气炎热,多雨,人们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且軎欢饮凉茶,导致岭南地区中医门诊就诊患者多见脾虚湿困的体质和证候,因此,临证时要注重调理牌買为先,多釆用健脾化湿、徤脾化痰、健脾活血、健牌化浊等法综合应用,同时用药时要注意护顾脾胃,驱邪而不伤正,多选用平补之品,待湿去而脾胃徤运,方可再施大攻大补,否则易犯“虚虚实实”之弊。

3.经方和时方结合应用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方剂为代表,“时方”与经方相对而言,指汉代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的方剂,以唐宋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为主。经方包含了辨证和方剂,几乎每一证下都有相应的方药,临证时,如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初学者,可从经方入手,学会辨证用药,增强临证信心。此外,经方体现了中医筒、便、廉的特性,从医药经济学角度和改善医患关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毕竟经方产生于遥远的汉代,疾病发展演变到今天,疾病谱逐渐发生了变化,因此,才有了后世的时方。当我们面对一个现代、复杂疾病时,要能够在整体观和辨证基础上,把经方和时方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应对这种疾病的变化,否则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如临床常见的咳嗷,就有很多种类,要辨清是外感还是内伤,还是外感引动内伤,是否有痰,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从而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还是时方“止嗷散”等,或者二者合同,方能取效。

4.注重细节,个体化诊疗

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如何体现不同医生的疗效,往往是细微之处的差别,有时是疾病临床表现程度上的差别、有时是一味葯细微剂量的差别。在临证过程中,细节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很多医师秘而不传的法宝。何为细节,包括了共性上的差异,问诊上的技巧,四诊的合参,复杂疾病的诊断,三因治宜的运用等等。只有在共性的基础上抓住了细节,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体化诊疗。

孙立:男,广州医院,中医内科/中西药结合防治常见老年病研究,副主任医师。

擅长:中医养生指导。肝炎、胁痛,胃炎(胃痛,胃胀,反酸),消化不良,腹泻,感冒、久治不愈的咳嗽,失眠,月经不调、痛经等。

执业经历:

中医学博士,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研究工作。广东省医学会医史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1.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老年病

老年病的形成大多是由于虚实夹杂多因素所致,其中虚在于脾肾两虚,而实则在于瘀血与痰浊两大类,且脾肾两虛与瘀血、痰浊对机体衰老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兼为病,均将发生的。

因此提出脾肾两虚、夹瘀夹痰是形成诸多老年病的常见机理,而补肾健脾、活血化痰法则对于防治老年病将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

再此理论基础之上,运用丹芪通(原名益寿调脂片)对于诸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衰老等老年性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

2.中医辨证调护治疗乙型肝炎病毒

根据溫病学理论,乙肝病毒(IBV)属于中医湿热疫毒范畴,在正气不足时潜入人体而成伏邪,在内(正需)外(湿热)相合作用下而发病。病变中心在肝,以肝气郁结为病理基础。临床辨证分为8型,分别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肝郁血瘀,痰湿(湿热)阻滞、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之证。以四逆散合升降散为基础方加减运用。

同时结合临床检测结果,进行辨病论治,并作为中医疗效的判断依据。治疗中不仅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亦十分强调对乙肝患者的日常调护,强调要充分休息,动静结合;合理膳食,清淡为宜;同时要心情开朗,融入社会,这对乙肝患者的恢复都是大有裨益的。

杨钦河:男,广州医院中医院,中医内科/消化,主任中医师。

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长:对慢性肝胆病(包括肝炎、脂肪肝、早期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脂代谢病、慢性胃肠疾病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从事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内科杂病,特别是在慢性肝病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和观点。

围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以病征方效为切入点,从细胞信号转导、炎症通路、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肝郁脾虚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梳肝健脾制治法应贯穿该病治疗始终等观点。研究成果被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张小玲:女,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中医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27年,承担了多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中医药论文,在中医理论知识、中医管理经验及科研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具备了带领中心医务人员创建广州市中医药特色镇街建设项目的能力。

科研课题:

治胃灵胶囊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痛经口服液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复方心脉饮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活血逐淤胶囊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活血逐淤方浸膏的舒张血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补肾活血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中医药适宜技术体质干预对社区气虚体质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研究。

周晓燕:女,医院,内科(内分泌),主任医师。

是(省、市重点建设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术方面主张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推崇中医综合治疗,业务方面擅长难治内分泌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头痛、脑晕、内分泌疾病、痛风、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有较深入研究。

周莺:女,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主任医师。

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医院第一届院级名中医,年建治未病中心,搭建了心理、营养健身的中医药调养的基本框架,取得较大的影响力。

本人一贯热爱中医,喜爱中医经典,曾师承江西名老中医伤寒大家陈媏春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李俊彪教授,对伤寒、肾病、亚健康等领域有较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以来,一直崇尚自然疗法,笃信中医,推广治未病的理念,运用中医中药综合调理和防病治病。

曹春梅:女,医院,治未病、针灸、康复,针灸主任中医师,治未病中心主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曾赴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神经科和康复科进修1年。现任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灸法委员会常委、减肥与内分泌疾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委、亚健康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委员;韶关市医学会康复与理疗分会副主委。

通过中医四诊八纲辨证,中医体质辨识分辨不同体质,临床善用温通经络、温补法、扶阳法等调理慢性疾病,虚劳性疾病,病前健康调养咨询与指导,特别善用腹针、平衡火罐、各种艾灸法平衡阴阳调理体质治疗疾病。

医学专长:

1、开展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检测,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治未病、养生保健和调理亚健康,针对各类老年病、慢性病提供中医健康调养咨询与指导;

2、开展多项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灸、埋线、耳针、浮针、腹针、推拿、刮痧、天灸疗法、督灸、雷火灸、热敏灸、平衡火罐、小针刀、足浴、膏方、中药药烫、中药外敷、中药熏蒸等;

3、擅长于中医辨证施治颈肩腰腿痛、肩周炎、风湿劳损、中风偏瘫、面瘫、面痛、头痛、头晕、失眠、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并获韶关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二十余篇。

陈党红:女,医院,中医内科脑血管病,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擅长:急性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眩晕、各种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常见急危重症的中药、针、灸主导的中西综合救治;各类脑血管病、头痛、失眠、神经系统疑难杂症、运动神经元病、中风后遗症、睡眠呼吸障碍、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痛风、2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及高血压等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各种原因的发热、咳嗽、汗症、便秘及时行疾病、疑难病的中医药调治。

专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识疾病,以一气周流、阴阳五行六经辨证为基础,结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辨治各种疑难杂症(如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失眠、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痛风、肿瘤、睡眠呼吸障碍、2型糖尿病等);急危重症(如急性脑血管意外、眩晕、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消化道出血等),各种原因的发热、咳嗽、汗症、便秘及时行疾病、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药调治。

学术思想体系概述:

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地合气的生命观和道法自然的养生观,以汉代以前的《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为学术思想的蓝本,认为疾病的发生其实是由自然界大环境的影响和人身内在的变化两个方面决定,而人身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是生、长、化、收、藏一系列过程的幕后推动者。因此,治疗的原则在于从整体着眼,道法自然,修复人身正气,恢复阴平阳秘。

2.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和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类经》,参考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著作对经典的解读,认识到“阴阳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四时阴阳升降、盈缩的变化,形成天地间万物,人秉天地之气以生,四时之法成,藉血肉以成其形,脾胃位居中焦,成为肝心肺肾升降的枢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则一气周流如常,则身心康健;一气周流失常,则疾病由生。故,临床辨治原则在于平轴轮之常,复一气周流。

3.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用经方,兼及时方

《伤寒杂病论》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将外感疾病从表入里、从内到外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位病性、寒热趋向、邪正盛衰,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其包含了阴阳八纲辨证,从而寒温一统,统摄万病,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基础。然而,地域有南北东西的差别,气候有寒热温凉之不同,各位临床医家对疾病见解不尽相同,创制时方也就成为必然,而优秀的时方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必然会成为“经方”。遵医圣谆谆告诫“勤学古训,博采众方”之古训,和恩师朱良春先生教诲,临证辨治重用经方、不拘时方,善纳百家之长,尤其辨治疗疑难杂病,疗效突出。

4.重剂起沉疴,配伍是关键

中医治病“以偏纠偏”的实质是以药气之偏以纠病气之偏,在一气偏现明显出现危重急症时,以大剂、重剂以赢回生机,煎煮服法遵循《伤寒论》古制,把所谓“毒药”变成治病救人之良药。然而,中药“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中药不传之秘固在于剂量,又在于恰当配伍增效。故临床治病擅长以重剂起沉疴,在辨治疑难杂症时尤其重视配伍、用药精专。

陈少基:男,医院,中医眼科,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治疗各种眼科血症,譬如外伤性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眼底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1.活血祛瘀法临床应用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眼底出血疾病。

2.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白塞氏病等疑难杂症;

3.运用针灸治疗上睑下垂,眼睑痉挛,口眼歪斜复视,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收到良好效果。

陈威:女,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

年7月至今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每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达45周以上,独立承担专科查房工作,每年进行专科查房45次以上,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

主持完成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抢救工作。

在全面提高中医内科诊疗水平的基础上,已向专科专病方向发展,尤其对心脑血管病(中风、眩晕、胸痹)、痹症(风湿病、骨关节病、痛风)等病的治疗有较成熟的经验。

运用疏肝理气解郁为主,结合情志调节治疗情志失调诸症,对当今高发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作了一定深度的探索,在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并主持本专业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

如主持了《天花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等科研立项,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每年参与举办科室举办的中医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等各类学习班,如:血栓病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等。

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和掌握目前国内、外临床诊疗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思路,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上,年为我科引进温热电脉冲治疗,较以往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熟练正确地指导下一级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培养专门人才。

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承担医学院校研究生临床教学工作;参与临床带教、操作示范及专科诊疗技术的讲课,指导毕业生开展临床诊疗工作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授课,主讲内容包括《中医刮痧保健及治疗》、《艾灸及耳穴治疗》等。

从年以来并每年进行学术报告或讲座5次以上。

陈银东:男,深圳联合丽格医疗美容门诊部,中医美容,副主任中医师。

年来深圳,参加了深圳首届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荣获全市中医论文三等奖。

先后在多家中医美容医疗机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综合美容治疗技术,较好的满足了不同求美者的就医需求。

从师面部美容权威专家罗盛康、李勤等教授,深入研究头面部精细化解剖结构,是美沃斯系列丛书《微整形注射并发症》的编委。

擅长于面部埋线提升,玻尿酸填充塑形和PRP(富含血小板血浆)穴位注射等微整形技术,帮助患者实现年轻化。擅长中医辩证论治,从师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学习腹针疗法;学习王永洲教授颊针,运用中药内服,外敷及针灸等综合立体调治,对痤疮,色斑(黄褐斑)等损美性皮肤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对提升面色,面部除皱,肥胖,及痛经,心理疾病的调治有不错的疗效。

何玉章:男,广州市天河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荨麻疹,副主任医师。

擅长:1.中西医结合,运用针灸等疗法综合治疗湿疹皮炎、荨麻疹、痤疮、脂溢性皮炎、黄褐斑、银屑病带状疱疹、脱发、鱼鳞病、皮肤肿瘤等皮肤疾病和性病有较深入研究;

2.对男性不育、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生殖器溃疡等男性疾病有较深入研究;

3.感冒咳嗽,高血压,腰酸,头痛,老人关节炎等内科杂症的治疗调养。

中华医学会广州皮肤科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前广州市天河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主任

师从暨南大学皮肤大家林泽教授十五年

黄平东:男,广州中医院,中医内科(心血管方向),主任中医师,质控办主任。

医教科科长,内科大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师承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研究方面造诣很深的黄衍寿教授和冼绍祥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具备较深的造诣。

已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

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课题、广州市卫生局课题各1象,参与广东省科技厅课题、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课题、广州市卫生局课题多项。

柯新桥:男,医院,中医内科-咳喘病,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疑难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深圳市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在中医高校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病、肝硬化、偏头痛、中风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林昭彤:男,广州金华佗线下医馆,内科/疑难杂病,副主任医师。

从医五十余年,学业成绩优良,临床工作四十七年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一定的带教经验。

古文基础较好及有一定钻研业务能力。在临床中注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汲取各家学说之精华运用于临床,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在治疗呼吸及胃肠疾病,主要从肺、脾、肾入手,外邪以痰、湿淤之邪为重点,也没有护士肝郁致病的地位,所以疏肝理气一般贯彻在疾病治疗中。

在正规的国家、省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经注册过科研题目《高脂血症中医临床》,取得阶段性成果(退休后退出)。

对具体的疾病:顽固性咳嗽、慢阻肺、溃疡病、结肠疾患、痛风、带状疱疹、肺瘤等的治疗,有较丰富经验,效果良好。冀待总结及承传。

李冠豪:男,佛医院,针灸、中医治未病,副教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邱健行教授,现为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中医治未病学术牵头人、“广东省名中医”潘佩光教授学术继承人。

临床擅于运用多种传统疗法(切脉针灸、董氏奇穴、脐针、精灸、火针、耳针、刺络等)结合中药辨证治对体质(妇儿体质、孕前体质、产后体质、病后体质、慢性疲劳综合症等)进行综合调理;

擅用针灸整脊治疗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及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在部分中医杂病(痤疮、失眠、咳嗽、胃肠病、月经病、小儿疳积、乳腺增生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的诊治及中医治未病、亚健康保健、辨体养生美容方面有较深体会。

广东省名中医学术继承人;

广东省针灸学会灸法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针灸学会切脉针灸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针灸学会董氏奇穴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针灸学会疼痛及抑郁相关病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

佛山妇女学校讲师团讲师;

佛山市南海区中医药学会理事;

佛山市南海区总工会流动课堂讲师;

《广州日报社区报》养生馆特约撰稿人。

马常青:男,江门暨大六院、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讲师。

从事临床工作18年来,重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期医院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组织缺损的研究,对中医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特别是小针刀疗法有独特见解和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体会。

已经教授学生二十余名,其中掌握小针刀疗法、中医正骨疗法占80%以上,掌握中医理论占%(包括西医学生),长期在基层、乡镇、县市、省地区等医疗机构和社区进行中医知识讲座培训,特别是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突出特色小针刀疗法,并撰写二十余篇省国家级、省级论文,科研课题3项。

小针刀文章占近半数,中医正骨手法论文被广泛引用。

目前又在针刀美容方面有所突破。

佘小静:女,医院医院,消化,主任中医师,中医科主任。

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先后医院及医院工作,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年,现任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及消化分会委员,善于运用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明显,在患者中有着极佳的口碑。

获得省、市多项科研成果,并著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

擅长治疗食道炎、胃炎、胃及十二指球部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结肠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咽喉炎、支气管炎、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小儿感冒、小儿疳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湿疹、痤疮等。

特别善于运用中医调理的方法治未病、调整亚健康者的身体状态。

并运用辨证论治对各种癌症手术后、化疗后及放疗后的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提高其体质及生活质量。

苏旭春:女,广州医院,恶性肿瘤中西结合治疗,主任医师。

擅长:

1.恶性肿瘤中西结合治疗

2.鼻咽癌放疗后黏膜反应的中医治疗

3.放射性肠炎的中医治疗。

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广州抗癌协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擅长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妇科肿瘤、恶性淋巴瘤、肝癌、癌性疼痛及肝硬化、乙肝等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扶正抗肿瘤中药汤剂、成药及针剂配合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不能手术、放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

以中药口服、灌肠、雾化配合针灸推拿及各种治疗仪治疗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等所致不良反应,如肠粘连、骨髓抑制、胃肠反应、放射性咽炎、食管炎、肠炎、膀胱炎及介入治疗所致发热、肝功能损害等。

主持并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吴万垠:男,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教授、主任医师,肿瘤大科主任。

擅长:各种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及内科疑难杂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主要包括肺癌、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鼻咽癌、食道癌、淋巴瘤及妇科等各系统肿瘤。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传统整合肿瘤学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副主委。

一、学术思想:擅长对各种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力倡中医药对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补充与替代治疗作用,其主要作用点包括以下方面:(1)不能从化放疗获益的晚期患者可以用单纯中医药替代治疗;

(2)中医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以减轻症状或减毒、增效的补充治疗;

(3)老年人、体力状态(PS)差患者的替代治疗;

(4)中医药与新技术(体外高频热疗、粒子植入和射频消融等)结合的补充治疗;

(5)中医药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以增效减毒或增敏、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等;

(6)术后或放化疗后的中医药的维持治疗;

(7)治未病:高危人群(癌前病变或“无瘤”患者)的预防。

二、临床经验和学术专长:

(1)在肝癌治疗方面,在著名肿瘤专家于尔辛教授提出的健脾理气治疗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发扬,创建具有辩证、辨病、辩症功效的新健脾理气方,开展了临床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在肺癌治疗方面,开展了中医药对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状态,开展了中医药对分子靶向药物增敏、增效、减毒作用及逆转耐药等系列研究,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
斑蝥酊 斑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b.com/jbzz/606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