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射过程中,栓塞无疑是最大的噩梦。熟悉解剖结构、预防和处理方式,遇到意外也能化险为夷。
注射后出现血管危象是最为严重的即刻不良反应。根据文献回顾发现,近年来,因注射而产生血管栓塞,造成皮肤坏死,甚至失明的病例逐渐增多,因此,值得特别讨论。
血管危象的产生,可以是透明质酸直接注射到血管内而产生的栓塞,也可以是由于局部注射材料过量产生的血管挤压。
动脉栓塞VS静脉栓塞
血管栓塞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两种。动脉栓塞往往发生较快,症状明显,表现为供应区域皮肤发白,剧痛;静脉栓塞发生较缓慢,表现为注射后24h内皮肤逐渐颜色加深,钝痛明显。一旦发生动脉栓塞,进入血管的透明质酸栓子可以顺行栓塞,导致血供区域的皮肤坏死,常发生于鼻尖和鼻唇沟部位;而最严重的并发症则是由于注射压力过大,致栓子逆行流动而导致失明。
血栓常发部位的解剖结构
常发生于眉间、鼻侧面和鼻唇沟区域的注射。如图1所示,这一区域血供非常丰富,眼动脉和面动脉分支形成丰富的血管网,其中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均由眼动脉发出,鼻背动脉是眼动脉的二级终末支,与面动脉发出的鼻外侧支和内眦动脉吻合。一旦透明质酸直接注射进入这些终末动脉,在压力超过动脉压,且透明质酸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会产生与血流方向相反的逆向流动,栓塞眼动脉或视网膜动脉。
眼动脉和面动脉系统解剖
眼动脉相对较粗大,直径为2mm,透明质酸栓塞的概率较低,多发生于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病例。表现为剧烈疼痛,可伴有眼肌麻痹、水平斜视、上睑下垂、虹膜萎缩、角膜水肿以及眉间皮肤坏死。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无视网膜灌注和脉络膜灌注减少。
而视网膜动脉直径为μm,小于透明质酸的粒径μm左右,其栓塞在透明质酸注射后发生概率相对较高,表现为剧烈眼痛、视力下降,可立即出现失明,也可出现在1d后,造影显示无视网膜灌注,但脉络膜灌注正常。多发生于视网膜动脉上支,出现下视野消失旧。
血管栓塞的预防
预防血管栓塞的出现,要尽可能使用细针头,控制在同一区域透明质酸的注射量,以减少对组织产生的压力;使用钝性针头,能防止直接刺入血管。
值得一提的是,回抽对于判断是否进人血管没有参考意义;而熟悉解剖结构,掌握正确注射层次和部位,对于防止并发症至关重要,如眉间和鼻唇沟注射保持在真皮深层和皮下浅层之间是相对安全的平面,能够避开知名血管;隆鼻术中,鼻背中线和骨膜上平面是相对安全位置,尽量避免在鼻侧面注射。
血管栓塞的处理
在注射中,一旦患者表现出疼痛明显和皮肤发白,要立即停止注射,并尽可能吸出已经注射的透明质酸,通过按摩缓解压力和热敷扩张血管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未缓解,应立即使用透明质酸酶(注射用玻璃酸酶U/瓶)进行溶解。有报道,针对0.1ml透明质酸,需要至少使用10u的透明质酸酶。
Kim等的研究表明,在栓塞后4h内迅速使用透明质酸酶,无论是直接注射到栓塞的血管内,还是局部皮下注射,都能减少坏死区域的面积。如果栓塞发生24h后再进行注射,则没有效果。
如果出现眼部症状,应及时请眼科会诊和进行介入性溶栓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高压氧治疗也能够减少坏死面积的发生;2%硝酸甘油软膏涂抹注射区域,以及口服西地那非mg扩张血管,可改善侧支循环。
来源
整么
欢迎各位行业大咖[投稿],分享您的经验和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b.com/jbzz/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