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

概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

患病率为77~/万,年发病率为4~11/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儿童1~5岁居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胸腺增生、胸腺瘤、遗传因素有关:

约80%患者存在胸腺肥大或胸腺瘤,胸腺功能亢进,异常分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发病机制

血清中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加,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受损,乙酰胆碱无法激活突触后膜,发生骨骼肌无而力。

发病诱因

感染史、手术、精神创伤、全身性疾病(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贫血和天疱疮等)、过度疲劳、妊娠、分娩等可能会诱发肌无力加重,甚至发生肌无力危象。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40岁女性多见,40-60岁男性多见。

1.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

“晨轻暮重”现象。

2.受累肌群分布和表现:

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神经支配的肌肉群最先受累,四肢受累以近端肌肉为重。

受累肌群顺序:眼外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颈肌-肩带肌-骨盆肌-四肢-呼吸肌

1)受累肌肉常明显的局限于某一组,如眼肌、延髓肌和颈肌等。

首发症状:

眼外肌无力:上睑下垂、斜视或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括约肌不受累。90%的病例以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

面肌受累:皱纹减少,表情困难,闭眼示齿无力

咀嚼肌受累:连续咀嚼困难,进食经常中断

咽喉肌受累:连续咀嚼困难,进食经常中断

颈肌受累:转颈、抬头困难

2)心肌偶可受累,常引起突然死亡。

3)一般平滑肌和膀胱括约肌均不受累,腱反射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3.重症肌无力危象

指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甚至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心肌偶可受累,严重时可发生猝死。

避免使用的药物

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青霉胺,心得安,苯妥英,锂盐,四环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加重症状。

临床分型

成年型(Osserman分型)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便于临床治疗分期和预后判断。

Ⅰ型:眼肌型(5~20%),仅眼外肌受累。

ⅡA型:轻度全身型(30%),眼外肌受累,四肢肌肉逐渐受累,进展缓慢,对药物敏感。

ⅡB型:中度全身型(25%),常有吞咽困难,四肢无力,无呼吸肌受累,对药物欠敏感

III型:急性重症型(15%),急性起病,伴延髓麻痹,进展较快,呼吸肌早期受累,药效差,死亡率高。

IV型:迟发重症型(10%),以I、II型发病,持续数年后转为III型,预后较差。

V型:肌萎缩型,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1、重复神经电刺激:为常用的具有确诊价值的方法。

2、单纤维肌电图:特殊电极刺激受检同一运动单位内的肌纤维,电位时间延长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受损。

3、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检测:对诊断重症肌无力有特征性意义。85%以上的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升高;但是眼肌型MG患者AChR-Ab滴度增高不明显,且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呈正比。

4、胸腺CT、MRI检查:可发现增生的胸腺。

5、其他检查:部分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T3、T4升高。

诊断

根据受累骨骼肌出现活动后疲劳无力,有“晨轻暮重”的特点,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效可缓解,再结合疲劳试验(Jolly试验)或抗胆碱酯酶试验(新斯的明(neostigmine)试验或腾喜龙(tensilon)试验)阳性及重复电刺激阳性可诊断。

治疗

1、胸腺切除或胸腺放射治疗。

2、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吡斯的明。特点:为对症治疗,不能改变病程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为病因治疗,可抑制免疫反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MG。

4、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或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5、血浆置换:仅适用于危象和难治性重症肌无力。

6、免疫球蛋白:作为辅助治疗缓解病情。

7、重症肌无力危象: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预后

1、病例发病后2-3年内自然缓解

2、眼肌型预后较好。

3、眼肌型可在2年内进展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4、是患者最危重的状态,病死率可达15.4%—50%。

5、治疗进展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图文、排版:陈黎燕、张敏

审核:蔡志友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b.com/jbzz/30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