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抗击肺炎
弱视弱视视觉训练思路
导语
弱视是一种与视觉发育相关的疾病,文献报道弱视的患病率为0.4%-4.32%,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终身视觉损害,因此弱视的早期筛查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关于弱视(Amblyopia),现阶段的专家共识是: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年龄相应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
注意:眼科及眼视光同仁在工作实践中,可能会面临的两个误区:
()诊断儿童弱视时,一定要首先进行系统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改变;同时,应发现导致弱视的相关因素,不能仅凭视力个指标即诊断弱视;(2)根据儿童视力发育规律,对于3—7岁儿童,诊断弱视时不宜以视力低于0.9作为依据,而应参考相应年龄的视力正常值下限,3-5岁正常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为0.7。弱视的分类
根据诱发原因,弱视的类型主要包括: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视的四种类型
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amblyopia):双眼均有明显的远视、近视、散光,不能双眼单视造成视物模糊,即使配镜视力下降也很快。中、高度屈光不正是导致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70%为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Strabismusamblyopia):发生在单眼,伴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者,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视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amblyopia):双眼屈光参差2.5D(度)以上者,由于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两物像融合困难,致使屈光不正较重的一眼的物象被抑制,日久沦为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Deprivationamblyopia):在婴幼儿期由于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混浊等疾病而使黄斑部接受不到光刺激不能成像。在婴幼儿视觉尚未发育到成熟阶段,视网膜没能得到足够的光刺激而未能充分参与视觉发育过程所造成的弱视。
弱视改善的效果与开始干预的时机密切相关,越早进行弱视干预,其效果越好,而大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弱视干预难度明显更大。
所以,对于弱视诊断和干预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关心儿童视觉健康的家长朋友们来说,他们需要为儿童进行年度眼科检查,或是到视光专业机构进行全面的视功能检查,以及早排除孩子面临弱视困扰的可能性。
弱视(Amblyopia)在英文中的一个常用术语是“懒惰眼(LazyEye)”,它不准确地将弱视眼贴上“懒惰”的标签。
但是我们也确实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面临弱视困扰的儿童的眼睛外观以及眼球运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
弱视视觉训练思路
弱视的视觉功能训练:原则如下当弱视眼的视力与健眼相差两行以上时,以弱视眼的视力提升为主;
当弱视眼的视力与健眼相差两行以内时,以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为主,要增加双眼视方面的训练。
弱视训练①弱视眼调节训练;
②弱视眼视认知、眼球运动训练;
③弱视眼脱抑制训练;
④弱视眼刺激训练后,双眼视功能重塑。
附件:
、弱视视觉知觉训练
“弱视的治疗依赖对患者视觉可塑性的诱导和利用。”周教授指出,以视知觉学习诱导视觉可塑性的方式对弱视患者进行治疗,不同的眼科课题组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将主流方法分为单眼视知觉训练与双眼视知觉训练。这些不同的视觉康复方法,基于的是不同的弱视损伤理论:有些学者认为弱视的视觉损伤是由于弱视眼的视觉信息在视觉皮层传输时的神经元连接紊乱、对位置信息的处理异常等而导致的,因此选用“超锐度”或“对比敏感度”等视觉任务对患者进行治疗训练;也有学者认为,弱视患者弱视眼存在较强的“侧抑制”现象,因此选取侧抑制干扰下的训练,以去除抑制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异常的眼间抑制是弱视发生的前提,因此要选择消除异常眼间抑制的方式作为患者的治疗训练。
“视觉关键期”的概念:人们成年之后,视觉皮层很难被改变,即可塑性较低。对视知觉学习的研究,大概已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很多进行知觉学习训练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一定形式和强度的训练,即便成年人的视功能也存在提高的潜力,也可以把其视知觉的能力成功提升。这类研究其实更属于脑科学的范畴。事实上,弱视,既是一个眼科疾病,又是一个天然的研究异常发育对大脑影响的模型。在国内外,有很多人在研究弱视的视知觉损伤机制、可塑性等与大脑联系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些研究,也为大家进一步理解弱视并开展相应的视觉康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为什么对弱视患者来说,视知觉训练是一个是很重要的诊疗方法呢?年,黄昌兵教授就有篇文章证明了,弱视作为一个典型的发育相关性眼病,患者的视皮层通常发育异常,但是其大脑还是有良好的开发空间去提高,即便成年之后的弱视患者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视觉可塑性。因此可以通过视知觉学习的方式,对其进行视觉康复。所以,从视觉康复的角度来说,针对弱视的不同类型、患者的不同个体,开发不同形式的、个性化的视知觉学习训练,具有较好的诊疗意义。视觉康复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针对不同的功能与目的,有不同的康复策略,对应不同的视觉训练方式。众所周知药物治疗通常有作用靶点,那么视知觉学习训练也有靶点,与传统的视觉训练方式,如调节聚散的视觉不同,它对应的靶点是视觉神经系统,其目标是改善视觉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效率。这里面也有不少脑科学的研究进展,揭示不同类型的视知觉学习的在视觉信息处理的脑环路中发生的位点。这也为大家更好地利于视知觉学习于弱视等功能性眼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2、视觉感知训练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通过探索以多媒体为载体的视觉感知训练系统对弱视儿童视功能的改善程度,探讨影响视觉感知训练疗效的因素。
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医院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2名3~岁的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配到多媒体组(56例)或同视机组(56例);2组均在矫正屈光不正及遮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弱视训练治疗;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视力、立体视等,并定期随访。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组不同疗程(训练0次、20次、30次)的疗效、视力提升幅度及影响因素。
结果
在弱视治疗的各阶段多媒体组的疗效均高于同视机组(Z=-4.28、-4.、-3.,均P0.00);训练0次、20次时多媒体组的视力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同视机组(t=3.47、3.,均P0.05)。在7~岁儿童中(Z=-2.63,P=0.),在中重度弱视患者中(Z=-3.,P=0.02),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中(Z=-2.,P=0.),多媒体组的疗效均优于同视机组。2组视力的提高幅度与初始视力呈中度相关(r=0.、0.,均P0.05)。
结论
以多媒体为载体的视觉感知训练系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疗效,且视力的提升幅度和性别、弱视程度及弱视类型等有关,该训练系统在弱视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弱视,感知训练,儿童
3、视觉虚拟现实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视觉虚拟现实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年6月至年2医院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3~2岁弱视患儿90例(46眼),虚拟组45例(74眼),传统组45例(72眼)。在屈光矫正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虚拟组采用视觉虚拟现实训练方法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及立体视的变化。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虚拟组总有效率87%,传统组总有效率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P=0.)。3~6岁,虚拟组有效率9%,优于传统组74%(χ2=4.,P=0.03);7~9岁和0~2岁患儿,虚拟组和传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92%,优于传统组的75%(χ2=2.,P=0.08);中度、重度弱视患儿,虚拟组和传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89%,传统组为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85%,传统组为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P=0.)。在治疗后、2、3个月后虚拟组有效率为43%、54%和87%,持续高于传统组的24%、40%和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2;χ2=2.,P=0.06;χ2=7.,P=0.);3个月后,虚拟组立体视觉正常者比例为72%,高于传统组6%(χ2=8.24,P=0.)。
结论
视觉虚拟现实训练较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疗效更显著,特别是对3~6岁轻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快提高患儿视力,还有助于双眼立体视觉的改善。
关键词
弱视;视觉虚拟现实训练;传统训练方法;视力;立体视
郑州醒目眼镜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南阳路与宋寨南街交叉口西南角升龙汇金眼镜城2-4-
订单服务
3633959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b.com/jbzl/3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