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整形上睑下垂

怎么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830/7428998.html

正常人的提上睑肌的肌力在无额肌参与的情况下为13~16mm,有额肌参与的情况下可增至16~19mm。肌力0~3mm为弱,4~7mm为中等,8mm以上为良好,肌力的强弱与下垂程度呈正比,有些外伤性和老年性上睑下垂,下垂明显,但肌力尚好,而有些患者自小习惯使用额肌来辅助睁眼,上睑下垂看起来并不严重,实际肌力却很差(图4-1a~d)。

在平视前方时,上睑覆盖角膜上缘及瞳孔,上睑覆盖角膜上方2mm,即可诊断为上脸下垂(图4-2)。

上睑下垂主要分为4种类型:

(1)肌源性上睑下垂:各种原因引起的提上睑肌强度和收缩性能下降导致的上睑下垂,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先天性上睑下垂绝大多数是由于上睑提肌发育不全所致,多数为双侧,单侧亦不罕见,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同时可能伴有其他眼外肌的麻痹或不全麻痹,包括上直肌麻痹和下斜肌功能不全,还可合并有内眦赘皮、小睑裂综合征等(图4-3)。

(2)腱膜性上睑下垂:腱膜大多伸长变薄或从睑板表面分离,多见于老年人,又称为退行性上睑下垂(图4-4)。

(3)神经源性上睑下垂:包括Horner综合征及动眼神经发育异常、功能不全所致。

(4)机械性上睑下垂:上睑皮肤松弛,眼睑水肿及眼睑肿瘤等上睑重量增加,从而引起的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未有异常(图4-5a、b)。玻尿酸栓塞后局部肿胀压迫导致的上睑下垂属于这一类型,解除诱因后即可恢复正常(图4-6a、b)。

图4-5a、b因上睑组织肥厚所致的轻度上睑下垂,以“无痕”切开重睑术加提肌折叠治疗后,效果“杠杠的”(该患者同时还做了眼袋的内路脂肪转移术)

图4-6a、b由某“黑针会”医师注射玻尿酸后,颞部栓塞导致的右眼上睑下垂,

术前设计

与重睑手术的设计基本相同,切口位置就是重睑切口(图4-7c)。

睑缘切口治疗轻度、中度的上睑下垂都取得了成功后,发现这两种切口对于提肌的处理是相同的,只是睑缘切口在操作上以及定位上要复杂许多。

早期探索阶段,深感选择睑缘切口做上睑下垂的矫正完全是化简为繁,纯属自找烦恼,因此更建议初学者以经典切口为宜,待熟练后,若想进一步挑战操作难度,并追求术后的“无痕”效果,则可尝试睑缘切口。

术前一定要评估患者的肌力,除正常睁眼外,还需用力向骨面方向按压眉上方,排除额肌对睁眼的干扰(图4-7a~c)。

提上睑肌缩短术适用于肌力在5mm以上的轻度、中度上睑下垂患者,手术的关键在于肌肉缩短量的测定,作者在传统的提肌折叠和缩短术的基础上做了些改良,相比以往的经典术式,操作更为安全,更方便初学者入门。

手术过程

步骤1:麻醉

与切开重睑术的麻醉范围相同(图4-8),包括眉区至重睑线上方的区域,注射层次以皮下及肌肉层为主,眶隔部可稍深入注射,建议剂量:1%利多卡因注射液1.5~2.0mL/侧。

步骤2:切开皮肤

沿切口线切开皮肤,若患者有皮肤松弛,可一并切除(图4-9)。

步骤3:肌肉下分离

剪开眼轮匝肌,在肌肉下用剪刀,以钝性为主、锐性为辅,进行分离,可以看到白色的提肌腱膜(图4-10a~f)。

横向剪开滑膜,贴提肌腱膜表面做钝性分离,尽量保持滑膜两端的完整性,以便解剖结构的恢复。

步骤4:做小切口

(1)用甲紫标记折叠的缝合点,一般需要两排共6个点位,纵轴位置与重睑线贝塞尔曲线定位的3个点相同。上面一排在牵拉开后所暴露的是提肌的上缘,下面一排离上面一排的距离通常为6~8mm(图4-11a~e)。

注意:

通常认为每矫正1mm下垂量,需要缩短4~6mm的提肌,具体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不少学术专著中有专门的计量方法,读者有兴趣可自行寻找参考。但作者认为,矫治效果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与医生的操作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很难用一个标准化的数值来准确评估,更建议在术中边做边调整。

(2)在提肌腱膜标记处横向剪开1个小口,略钝性分离撑大至3mm左右。

步骤5:折叠缩短缝合

(1)用7-0尼龙线,经过上方切口的上唇与下方切口的下唇,收紧打结,使两者对位缝合,起到缩短提肌的作用(图4-12~图4-14)。

说明:这种方法是作者对传统提肌折叠术的改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愈合后,上下唇长合在一起,比单纯的提肌折叠要持久稳定,而比剪断整条提肌再缩短的创伤和风险都要小许多,且如果效果不满意,很方便拆除后重新定位新点来调整再缝合。

(2)用同样的方法缝合内侧与外侧两个点,共3针,然后再在每个小切口缝第2遍,共6针。

步骤6:滑膜复原

寻到滑膜的断端后,间断缝合,使其重新包裹提肌腱膜,还原解剖结构,使提肌处于相对滑动的状态,防止与其他组织粘连(图4-15a~c)。

步骤7:缝合切口

剩下的步骤,按照普通切开重睑术的缝合方法即可(图4-16、图4-17a~d),此处不再赘述。

术前术后对比

术后护理

(1)清洁切口,涂抹红霉素软膏,并轻轻盖上剪好的纱布(主要起速挡作用),不必压迫太紧。

(2)术后立即冰敷片刻,48h内间断性冰敷,72h后热敷,3~5次/d,每次15min左右。

(3)冰敷间隙鼓励患者多睁眼,看电视,玩手机均可,头保持高位。

(4)术后1日复诊换药。

(5)次日肿胀明显,可有睁眼困难或眼袋区肿胀,均为正常现象;若是单侧提肌的矫正,做了提肌手术的那一侧损伤更大,故术后血肿会更为严重,恢复速度较慢(图4-18a~e)。

(6)若有异常血肿(尤其是24h内)及时回诊处理。

(7)术后5日拆线。

(8)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诊。

图4-18a~e做了提肌处理的右眼与正常肌力的左眼术后恢复过程对比

提肌折叠术

单纯通过折叠缝合来缩短提肌,效果虽然比较有限,但是用于轻度的上睑下垂或在正常肌力下,用以增加提肌的收缩量,倒是一个非常简单且安全的方法,可以使眼睛变得更为有神(图4-19~图4-21)。

在韩国,有些医生将缩短提肌作为重睑术中的一个常规的组成部分。

“Park法”重睑术即是其中代表。

通过对Park的著作《东亚人面部美容术》的研究,所理解的Park法应当指的是,先将提上睑肌折叠后和睑板前的眼轮匝肌直接完全缝合,一针搞定,以得到更大的牵引力度,使睫毛进一步上翘,眼睛外观更加炯炯有神,同时可对轻度的上脸肌无力亦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图4-22a、b),再间断缝合皮肤,关闭创面。

不过纵观全书,Park对其内眦赘皮矫正术应当相当自信,故以本人姓名命名,对重睑术却只字未提

“Park法”,相信应该不是Park先生首创(图4-23),故不好意思以自己名字冠之。

无奈国内有些机构,在“韩式”二字不流行后,为了炒作,把这种固定方法称之为“Park法”重睑术,故作神秘高大上,也不管自己家的医生用不用这方法,纯为增加经济利益而已。

这种方法操作方便,缝合1针即可同时解决提肌的折叠和真皮的固定缝合,简单实用,只是初学者使用时不易掌握好度量,可能需要反复调整,拆缝多次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提肌前徙术

提肌前徙术就是横向剪断整个提肌后,向下方牵拉,将其缝在睑板上方(图4-24a、b,图4-25a~c)。

由于这种方法要先切断整个提肌,对于初学者来讲,不问青红皂白,一气呵成地切断大半条提肌,存在着很大风险,若术中出现大出血等意外情况,可能会有不可收场的后果(图4-26a~d),因此对于重睑术都未曾充分掌握的医生,切勿轻易尝试切断提肌。

在修习上睑下垂术式的过程中,一直未有机会得名师指点,甚是遗憾!参悟过很多经典专著,实在是枯燥乏味,过于抽象,难以真正理解至实用的程度。

只得在临床中摸索试探,早期因经验不足,尚不足以胆大到切断整条提肌,无奈自创改良出了小切口折叠术,其实就是前徙术和折叠术的合二为一版,既有折叠术的操作便利性,又具有前徙术的稳定性,且方便可调,安全可靠。

纵切横缝法

在使用小切口折叠法之前,内毗赘皮矫正术中的“横切纵缝法”植入到此术式中来,开发了“纵切横缝法”(图4-27a~c)。这种缝合方法在整形外科中较为常见,而用于缩短提肌,似乎倒未见有文献报道。

纵切横缝法的原理很简单,通过纵切(相对水平面)后横向缝合,来起到缩短、收紧提肌腱膜的作用,由于切口方向与提肌收缩方向相同,即与肌纤维平行,故切开后不会横向打断肌纤维,因此几乎不会影响肌力。如果缝合后偏紧,可稍放松缝合,若偏松,可加长切口,增加折叠量,再重新缝合,非常安全,很方便初学者入门。

此式还有另一番妙用,即逆用此式,横切纵缝,可进一步拉长腱膜,并同时起到结扎收紧的效果,偶用于肌力亢进的娇治,倒也便利。

附:手术关键步骤(图4-28a~f)

该患者术前术后对比(图4-29a~g)

观看医美视频

长按右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b.com/jbzl/2995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