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改良额肌筋膜瓣矫治中重度上睑下垂
黄海滨,郝新光,陈剑名,梁文波,曾瑜华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指患者在平视时上睑不能充分提起,并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物。长期的上睑下垂,患者会出现耸肩扬眉、仰头视物等不良习惯,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会出现视力障碍。临床上常用的矫正方法有提上睑肌缩短术、阔筋膜悬吊术及额肌瓣悬吊术。
术前判断及设计术前正确判断上睑下垂的性质、类型、程度,检查额肌功能及眼肌运动情况(尤其眼直肌);排除下颌-瞬目综合征及上睑皮肤和结膜疾病等。按重睑术设计重睑线,其高度较正常重睑线的设计低1~2mm,在此线上2~3mm处再画一弧线,形成“新月”形去皮区;眉区于眶上切迹外3mm处与眉外侧上10mm处标示出分离范围。见图1。
手术过程在局部麻醉下先行重睑线切开,去除“新月”形皮肤及部分眼轮匝肌,暴露睑板前筋膜;然后在眼轮匝肌下、眶隔表面向眉区分离额肌筋膜瓣与骨膜后间隙,沿眶隔和眼轮匝肌之间潜行分离,尽量保持眶隔的完整,可见额肌筋膜与眶缘骨膜紧密连接处,锐性分离至骨膜表面,用血管钳沿额肌与骨膜浅面钝性分离至眉上10mm,内侧近眶上切迹旁开5mm,外侧为眉外侧上10mm;之后分离额肌筋膜瓣浅面与皮肤前间隙,分离至眉区时,由于皮肤粘连较紧,同时为了避免损伤毛囊,在把握好层次时可用手术刀进行锐性分离,超越此区域时,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至眉上10mm,填塞盐水纱条压迫止血;最后显露眶缘,在额肌与眼轮匝肌连接处,切断眼轮匝肌肌纤维,形成宽15~20mm的眼轮匝肌额肌筋膜瓣(图2)。用1-0丝线缝合断端并行牵引,从内侧剪开额肌筋膜瓣,下拉至睑板中份前,用1-0丝线依睑缘弧度褥式缝合3针,调整上睑高度后打结,缝合切口。术后眉区加压包扎3d,7d拆线。
笔者在术中将额肌筋膜瓣制成内低外高不对称的扇形(图1),即瓣的内侧纵切口要足够长(15~20mm),外侧纵切口与肌瓣成°~°,长度勿超过5mm,这样能充分游离瓣,增加了瓣蒂部的宽度,以保证额肌筋膜瓣有良好的血供及足够的悬吊力量。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游离额肌筋膜瓣是否完整,术后是否具有良好的收缩功能,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额肌的神经支配及主要血供均来自外侧,若切断神经,额肌将失去收缩功能而逐渐纤维化。
笔者改良的扇形瓣具有足够的长度,下移至睑板前时无须去除过多的组织,术中上睑缘应轻度过矫。笔者调整了睑裂的高度,对于双侧上睑下垂者,上睑缘位置位于瞳孔上缘上2~3mm;对于单侧上睑下垂者,上睑缘位置高于正常侧1.0~1.5mm。这是因为额肌在术中受被动牵拉后发生了肌肉痉挛,造成术中悬吊较高的假象,当术后肌肉痉挛消失后,上睑常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重睑外观不佳是该手术的又一并发症,主要包括重睑过宽、臃肿和睑缘弧度外侧低垂。笔者认为,对上睑下垂切口的设计,以较单纯的重睑成形术低1~2mm为宜,同时切除2~3mm“新月”形皮肤,保留睑板前较薄层的结缔组织,切除疝出的眶隔脂肪,切口下方睑板前眼轮匝肌完全去除,这样既能避免上睑臃肿,又能避免因组织去除过多、切口下缘皮肤与睑板直接粘连而导致的术后呆板感。将改良的扇形瓣下移时,由于内侧较长,会在瓣的远端形成与睑板一致的弧度,外侧稍高于内侧,与瓣悬吊的部位较接近,瓣的外侧额肌形成扇形,其韧性与强度均有明显提高,减少了睑缘弧度外侧低垂症状的发生,术后重睑形态自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b.com/jbby/6124.html